好心情携 AI 创新成果亮相 CSP2025 助力精神医学数字化发展

9 月 11 日,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精神医学学术会议(CSP2025)在上海拉开帷幕。这场汇聚了国内外精神医学领域权威专家、学者与临床医师的学术盛宴,以 “共探诊疗新趋势、聚焦前沿新技术” 为核心,成为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。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、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在开幕词中提到,近年来国家政策推动与社会关注让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、学科建设稳步提升,而人工智能、机器学习、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与精神医学的深度融合,更在疾病预测、精准诊断和个体化干预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。

图片1.png

作为深耕 “AI + 精神医学” 领域的企业,好心情健康产业集团此次携全链路 AI 创新成果设立专属展台,将产品展示、技术体验与学术交流融为一体。走进大会展区,好心情展台前始终人流如织 —— 多模态智能诊断系统前,几位临床医师正拿着实际病例数据现场测试,不时与工作人员探讨诊断结果的匹配度;心理健康面部识别技术的体验区里,参会者通过实时面部数据采集,直观看到情绪评估的过程,有人还特意分享了自己临床中遇到的情绪识别难点;心理陪聊机器人的互动区则更显热闹,不少科研人员围绕机器人的对话逻辑、干预话术展开讨论,大家对这种能辅助基层心理服务的工具表现出浓厚兴趣。

2.png

除了沉浸式的 AI 产品体验,好心情在此次大会上推出的指南推广活动同样广受好评。今年 CSP 会议期间,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正式发布 2025 版《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》《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》《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》三本权威著作。为助力这些指南更快落地临床,好心情在展台旁设置了赠书区,刚上架的指南很快吸引了参会者排队领取。“新版指南里有不少诊疗方案的更新,现在能直接领到实体书,回去就能对照着学。” 一位来自基层医院的精神科医师边翻书边说,现场还有不少人领到书后就围在一起,交流指南中关于个体化治疗的新建议。

图片3.png

4.png

学术交流环节,好心情更是彰显了在 “AI + 精神医学” 领域的专业影响力。9 月 13 日 13:30-15:00,大会核心专场《精神科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》如期举行,好心情首席科学家黄智生教授受邀发表专题报告。他以《人工智能在精神科临床应用的现状与突破》为题,没有堆砌理论,而是结合多个实际案例展开 —— 从某三甲医院用 AI 辅助抑郁障碍筛查,准确率较传统方式提升 15% 的实践,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 AI 随访患者、降低失访率的经验,再到当前行业面临的数据安全、AI 诊断边界等痛点,黄智生教授的分享既有实操参考,又有深度思考,台下参会者不时低头记录,报告结束后还有不少人围着他继续探讨技术落地的细节。

这场专场的精彩还不止于此。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王小平教授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赵敏教授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现仓教授共同主持的环节中,北京理工大学孙士伟教授带来《人工智能驱动精神科科研新方向》的分享,从科研设计、数据挖掘等角度为参会者打开新思路;高端论坛环节,“精神科医生的 AI 应对策略与伦理挑战”“如何实现‘多技术融合、临床导向、个性化精准化’” 两大议题更是引发热烈讨论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少华教授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俊教授、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建松教授分别结合自身临床与科研经验,分享了 AI 技术应用中的实操建议,不少参会者表示,这些讨论帮自己理清了 “技术该如何服务临床” 的核心思路。

从展台前的产品体验到会议室里的学术碰撞,从把权威指南送到一线医师手中到与行业专家共探发展方向,好心情此次以多元形式深度参与 CSP2025。正如好心情团队成员在交流中所说:“我们不是为了做 AI 而做 AI,而是希望让技术真正融入精神医学的每一个环节,帮医生提高效率,帮患者获得更精准的服务。” 此次大会只是一个起点,未来好心情还将继续在 “AI + 精神医学” 领域深耕,为推动精神卫生事业数字化发展注入更多动能。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kejirexian.com/qushi/384.html

温馨提示:创业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!编辑声明:科技热线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,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部分内容来源用户上传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不可作为直接的消费指导与投资建议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-mail:,我们将立即处理。

相关文章
今日推荐 MORE+
科技先锋
科技新闻 MORE+
APP下载
#热门搜索#